close

台北星期天         

說英語、多國人才組合的國片

《台北星期天》讓你笑完39次後有感動


馬來西亞籍華裔導演何蔚庭執拍的電影《台北星期天》,探討兩位菲勞在台北打工生活的點點滴滴。而這部電影被《全民大悶鍋》拿來當成議題表演,引人注目,也開啟台灣電影進軍國際化的多種可能性。

文/楊泰興


2008年國片《海角七號》締造5億3000萬元票房奇蹟後,乾涸已久的台灣電影界,彷彿注入一股活水,一時間,許多有趣國片從龜裂的土地中攢露出來,每一部國片似乎都代表的一種可能性。

到了今年5月,更上映了一部講菲律賓語的特別國片《台北星期天》,訴說「兩位外勞搬沙發」的奇異旅程。

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在於,這是一個充滿全球化象徵的故事,也是台灣土地上真實發生的故事。更是台灣國片製作陣容中難得的國際化組合。

「你知道嗎?當同事打電話給我跟說,我們片子中一胖一瘦的菲勞搬紅沙發情節,被全民大悶鍋的阿Ken跟納豆模仿演出,我有多 High!」5月7日電影首映後,《台北星期天》的導演何蔚庭在計程車上神采飛揚地說!老是擺著堅毅表情的臉,此時出現難得興奮神采。

一部電影在首映前,就被綜藝節目《全民大悶鍋》拿來當成議題表演,雖不算第一遭,也應屬罕見。《台北星期天》的發行人正是打造《海角七號》票房行銷奇蹟的穀得電影負責人李亞梅。

非主流電影意外受到主流關注

她說,「我們都是像主角般的小人物,為了家、為了小小的夢想,歷經千辛萬苦,卻難以圓夢」這一層意義深深地打動了她,讓她接下這個不被看好的發行任務。

而《全民大悶鍋》的模仿也代表了《台北星期天》這部非主流題材的電影受到主流關注。

這部電影的劇情是這樣的:兩個來台北打工的菲律賓外勞──年輕單身的馬諾奧,一心想跟美麗的菲傭賽西麗拍拖。而篤實憨厚的迪艾斯,一方面掛念遠在家鄉的妻小,卻又忍不住和有夫之婦

菲傭安娜假鳳虛凰(菲律賓稱為JFT,Just for Taiwan),在每一個星期天,兩人總是拋開工作的煩憂,直奔台北中山北路外勞聚集區約會。

但是電影裡描繪的這一個星期天,卻全然不同,馬諾奧和迪艾斯成功的戀情雙雙遇挫。此時,一張因搬家遺棄路邊的紅沙發,引發兩人甜蜜夢想,打算搬回工廠,打造一個屬於他們的天堂。

於是,馬諾奧與迪艾斯這兩位天兵,扛起他們的沙發,方向指標只有一個,「讓台北 101變小」;他們穿越大街小巷,歷盡千辛萬苦,最後卻是個美夢難圓的奇幻旅程。

攤開這部電影的組合,其實十分特別。罕見而不討好的外勞題材、菲律賓卡司、印度編劇、美國攝影師、法國製片,來自台菲日的資金、最後加上一個首次拍長片、來台北打工的菲律賓外勞來台居住八年的馬來西亞華裔新銳導演,這樣的組合比劇情更加魔幻。難怪這部片被選為台北奇幻電影節的開幕片。

外勞是元素,拍普世價值電影

今年38歲的導演何蔚庭娓娓道來拍攝這部電影的因緣,故事溯源於波蘭斯基短片《兩個男人與衣櫃》,他認為兩個人搬著一個大物件在城市遊走是一件饒富興味的事情,也充滿了故事性跟隱喻。

「當你看到兩個人搬東西走在街上,一定會想說他們為什麼不用卡車?這背後一定有個故事,」何蔚庭說,在台北會幹這個事情的一定是欠缺資源的人。所以,《台北星期天》劇情建構的過程是先有發想的起點,再加入外勞元素,也開始有了「普世universal)」的感覺。

接著,何蔚庭想,「嗯~喜劇片需要歡樂元素,那設定為笑口常開的菲律賓人吧!」,一步一步添加血肉,再加入了「教會中的眉目傳情」「沒有夜晚的菲人下午夜店」「外遇」「男女逗引」,於是在我們生活中面目稀薄模糊的外勞,容貌也開始鮮活起來,同時導演帶領大家領會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假日另樣風情。

那麼該搬什麼東西呢?挑選沙發的原因是沙發具「舒服」意象,也代表了「家」的象徵,兩個主角賣力要把沙發搬回工廠,其實想要的就是一個家;在沙發上,可以手持家鄉的啤酒(生力啤酒),細數星星、跟女友調情。「沙發只要搬上工廠屋頂,天台就可以是個家。」除了以「台北移工的假日生活樣態」為經,何蔚庭更以九年來對台灣生活體驗為緯,細膩編織整個故事,包括「大驚小怪

又愛撂英文的誇張女主播」「不時可見的選舉車輛」「層出不窮的車禍糾紛互罵」,精采橋段不時會勾發觀眾會心一笑。

「根據我粗略計算,這部片觀眾可以笑39次!」他說,他希望大家就當作去看一部輕鬆的電影,但是又不是很誇張的好笑,離開戲院時又可以思考很多事情,「我並不是在拍一部外勞電影,而是拍一部具備普遍性意義的電影。」

連結菲人情感,票房衝破百萬元

曾以記述菲勞生活的《我們》一書,拿下2008年開卷好書獎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( TIWA)理事長顧玉玲觀影後,形容這部電影簡直「流暢如詩」;熟悉菲勞生活的她說,星期天之於外勞,意義十分重大。

她分析,週一到週六因為工作而「去性徵」的女孩,可以在星期天穿起花衣裳,男女彼此之間可以有正常的社交,有應有的情欲流轉,「這部片不煽情地呈現出這些樣貌。」

陳文茜在專訪導演時,更表明對這樣一部台北異鄉人電影的期待:「我們等這樣一部電影很久了!」

這部片的演員也十分特別。飾演迪艾斯的男主角巴亞尼阿葛尼亞尼,是有「菲律賓吳宗憲」號稱的知名喜劇明星,另一位神似張震的更是出身菲國演員世家的硬底子新生代艾比奎松。這樣的演陣容,菲傭伊麗莎白( Elizabth Barrito)和克珊西亞(Cresencia  Barrito)兩姊妹第一次在台灣上戲院,就是為了到台北光點戲院看這部電影。看完後,兩姊妹難掩興奮的表示:「這是真的!這是真的!(It is real! It is real!)」

菲律賓觀眾的反應,也為《台北星期天》的國際票房打下信心。

5月7日,《台北星期天》首映,在台北光點這個藝術電影的大本營賣了個滿堂采,截至預定下片日21日,票房百萬元,看起來一個不起眼的數字,但卻已破了台北光點有史來單一片上映的紀錄。導演何蔚庭說:「我原先只敢預期50萬,沒想到票房超過百萬,這次一定要開香檳!」

院線播映辛酸,從一家到六家

說來辛酸,屬於外勞片的《台北星期天》打從給戲院商試片開始,就彷彿背了原罪;儘管試片完大伙兒回應正面,但或許是被上一部外勞片《崎路天堂》第一週台北票房只有 4萬元嚇到,除光點外沒有一家戲院願意排院線。

但這電影十分有意思的說法在圈內漸漸發酵,於是由一家變成三家,到全省六家戲院願排院線,連指標性戲院台北區華納威秀都主動表示願意配合。

影評人梁良給了這部電影這樣的標題:「台灣已然加入了電影全球化。」

但是,一個不是侯孝賢,也不是蔡明亮的新銳導演,究竟如何打造國際團隊?

何蔚庭先是耍冷回答說:「外勞拍外勞,很正常啊!」他指出,當初引入日本資金主要是因為NHK電視台每年評選投資一部電影,用以促進「文化瞭解( culture understanding)」。他向NHK遞出企畫案,剛好雀屏中選;

「Culture Understanding」這兩個英文字正好替這部電影下了最完美的注解。

《台北星期天》會是台灣電影國際化的起步?何蔚庭表示,曾在美國、加拿大求學的經歷,讓他對於英語的駕馭自如,拍攝一部這樣國際味道十足的電影是十分自然的事,尋求國際資金的金援也是有其脈絡可循。

創造出國片《 17歲的天空》《宅變》票房佳績的製片葉育萍則指出,《台北星期天》只是個特例,未來台灣電影的主流將為大規格的中港台合作華語大片,以及充滿的鏡頭台灣區域特色的小而美兩大類製作,所謂的國際合作還是以兩岸三地電影人的合作為主。

不過,何蔚庭也點出,台灣能出現一部以其他國家語言為主的國片,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,「或許我們還會有菲律賓藉的金馬影帝也說不一定。」


「一部統合國際元素的電影要能成功,關鍵在於擁有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製片,」身兼這次本片的發行的李亞梅如此表示,「而台灣正就缺乏這樣的製片人才。」倒是何蔚庭並不期待跟中國方面合作,「跟中國合作綁手綁腳的地方太多了,光一個警察角色不准是壞人,我就受不了,」他說。至於國際合作,他仍躍躍欲試,「我還有兩個劇本在美國爭取拍攝,有機會,我隨時準備去紐約拍片呢!」

從念電影到拍第一部長片,何蔚庭花了20年


九年前何蔚庭因為娶了台灣太太,移民到台灣來。多數台灣人對他仍很陌生。「我從16歲開始就開始寫影評了!18歲就是為了念電影才去美、加,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我從來沒有懷疑過,只是沒想到從念電影到拍第一部長片,竟然

花了20年!」為了拍這一部劇情長片,過去何蔚庭一直在圈內磨練、準備;曾拍過兩部短片《呼吸》《夏午》,都深獲圈內好評,並拿到坎城大賞。知名製片葉如芬更在看完短片後,給這樣的評語:「他是一個會說故事的導演。」發行人李亞梅更表示:「知道他能拍,但沒料到他拍的長片竟然跟之前兩部藝術片的風格迥異;他創意驚人,從不重複自己。」


「片子哪分什麼藝不藝術,只有分主流跟不主流、好看跟不好看;我只拍好看的電影,」他說。對於自己源源不絕的拍片創意、構思從何而來,何蔚庭表示:「台灣光怪陸離的社會新聞是最好的材料;」打個比方,他跟印度編劇溝

通《台北星期天》當中一段記者誇張式採訪,編劇稱這樣安排是不合理的,但在編劇來台一個禮拜後,就承認在台灣,這是可能的。先前短片《夏午》是拍攝「一樁謀殺案發生的可能」,當然是來自對台灣社會新聞的聯想;而「呼吸」更源自「SARS」,這部短片利用「全民帶口罩」這個概念,成功拍出類似名作《第9禁區》的科幻風格;「沒料到前兩年禽流感真的在報紙上看到情侶帶口罩接吻的照片,一如劇情設計」,他說。


至於下次要拍什麼?他停了半响,想了想,彷彿透露人生的奧義似地表示:「可能是老人電影吧!」果不其然,又是一個另類的冷門題材。無怪乎李亞梅說:「他從不重複自己!」(楊泰興)



(全文轉載自遠見雜誌六月號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oysun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