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片參展國際電影節 大馬華裔導演圓夢多倫多

2010年09月14日 10:52 來源:中國新聞網 

導演

何蔚庭表示,多倫多是他20年前導演夢想萌芽之處。(加拿大《世界日報》/葛健生攝)

  中新網9月14日電 據加拿大《世界日報》報導,中國臺灣電影《臺北星期天》入選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參展,該片華裔導演何蔚庭12日有所感的表示,18歲離家後就夢想當導演,多 倫多是他夢想萌芽的地方,20年後導演夢終獲實現,隨著參展電影重返多倫多。何蔚庭感歎說,“這個導演夢也做得太久”。

導演何蔚庭11日深夜抵達多倫多,他說,多倫多是他海外求學的第一站,也是他首次接觸到影展的地方,當時影展,他一口氣就買票看了50多部電影,而導演的夢也最終實現。

  馬來西亞出生的何蔚庭,畢業于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,先後製作《呼吸》、《夏午》等兩部15分鐘短片,分獲法國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周兩項大獎。而《臺北星期天》是何蔚庭第一部劇情長片,他說拍完這部片就“心安了,圓了20年的夢”。

  何蔚庭表示,中學時經常寫影評,寫多了,便想“批評不如自己拍”,18歲離開馬來西亞時就想做導演,到了多倫多,發現並非電影重鎮;而洛杉磯的氣氛不是他想要的;最後到紐約學成後,便一心想回亞洲發展。

  何蔚庭指出,高中時已接觸並嚮往臺灣,“遲早要赴臺灣發展”。他說在臺灣定居八年,五年前拍攝兩部短片,《臺北星期天》如今獲選,他也計畫下一部電影,要藉兩個女人的角色探討社會議題,並盼能於2011年籌備、預定於2012年拍攝。

  《臺北星期天》高唱小人物狂想曲

  《臺北星期天》(Pinoy Sunday)導演何蔚庭12日表示,該片凸顯沒有資源的族群,表達出小人物狂想曲,提醒臺灣觀眾無法忽視外勞存在的事實,並廣義的反映出“世界遊民”的觀念。

  何蔚庭說,自己生在馬來西亞、讀書成長於多倫多、洛杉磯、紐約、工作於新加坡,最後來到臺灣定居,“很多人住在不是自己出生的地方”,有點像是游離的感覺。

  該片5月在臺灣上映,票房達150萬元台幣,並打破放映地點“光點”單廳放映的最高紀錄,何蔚庭表示,有許多40歲以上的觀眾,都認為自己正是片中“搬沙發的人”,例如在臺北買不到房的“無殼蝸牛”,為著小小的夢想而生活著。

  何蔚庭表示,《臺北星期天》讓臺灣觀眾開始習慣外勞議題,他希望能借此讓臺灣人認知外勞存在、不能忽略臺灣的外勞。片長一個半小時,劇中主角對話幾乎均為菲律賓語,何蔚庭說,其實“臺灣人一生中不太可能花一個半小時聽外勞講話”,但他的電影卻做到了。

  “Pinoy”為菲律賓人的自稱,故事情節則平實易懂,何蔚庭指出,2006年萌芽開拍之始,要凸顯 的不是外勞電影,而是想反映“世界的遊民”這項觀念。而波蘭導演的黑白短片《兩個男人和一個衣櫃》的畫面跳到他腦海裡,最後,他選擇在臺北的外勞,來詮釋 沒有資源族群的角色合理性。

  片中兩位男主角均為來自菲律賓的專業演員,何蔚庭說,部分臺灣觀眾認為該片把臺灣人“已經習慣的事物放大”、是部很能代表臺灣的電影;住在臺灣的外勞觀眾認為,終於有部反應他們內心世界的電影,劇中的外遇事件,更是反映真實,也博得感動。

  《臺北星期天》描述的是作為60萬在臺灣菲勞的其中兩人,主角馬諾奧,年輕單身、自命風流,一心想把到美麗菲傭賽西麗,而同事也是老鄉的迪艾斯則是篤實憨厚、內斂寡言,一方面掛念遠在家鄉的妻小,卻又和同在臺灣工作的安娜勾纏。

  一張被遺棄在路邊的火紅沙發,勾起兩人目光。就這樣,馬諾奧與迪艾斯,一前一後,在這尋常的周日午後、在臺北市區扛起沙發,一起穿過大街小巷,展開這段難忘的城市之旅。

  《臺北星期天》也是何蔚庭第一部劇情長片,耗費四年時間籌畫拍攝,自嘲在臺灣也是外籍勞工的他,首次挑戰外勞議題,希望可以打破以往對於外勞較為悲情的刻板印象,透過幽默詼諧的基調,以菲律賓人的視角呈現臺北生活。(葛健生)

消息來源: http://www.chinanews.com.cn/hr/2010/09-14/2531294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oysun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